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楼
- wavewisdom
- 2024/4/21 23:28:37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焦点之一,不仅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成为C位热词,引发广泛关注。新质生产力依托新科技,落脚在新产业。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天津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为天津市创新活力最为活跃的园区之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向着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这座园区不辱使命的应有担当。
2019—2024年科技园总结回顾中的一组数据颇为亮眼:注册企业从2019年的940余家增至目前已突破5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0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12家、19家猛增至193家、259家。天津市雏鹰企业从2019年的7家增加到2023年的145家,“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专精特新”企业从2020年的1家增加到2023年的12家。与五年前相比,科技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营收由4.3亿元突飞猛进至超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7%,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5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科技园已经找到了“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正在开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门。
一、转动“金钥匙”拥抱产业与科技“新”创新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2021年,科技园就已明确了以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为主导,科技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体系。三大主导产业聚焦自主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前瞻技术突破,力争通过产业培育,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创新服务,为三大主导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细数产业图谱,上述产业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新质生产力提到的产业领域不谋而合。科技园有着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载体优势,非常适合研发、创新工作。这四大产业都是未来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也是挺立时代潮头、紧扣时代脉搏的深入研判。
提前入局,提速迭代,提质发展。科技园主动出击,赢得了发展先机,近年来,围绕“3+1”产业发展,科技园“捷报频传”,新质生产力奔流涌动。
在科技园企业——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架复合翼无人机产品正进行小批量验证。“我们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设研发总部,天津设中试和生产车间。”据致导科技负责人介绍,从几年前主打无人机单一航电模块研发生产到实现整机研发制造,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自主研发无人机在市场上已形成较强竞争力和较高占有率,营收年均增长超15%。
创新是科技园的使命所在,更是生命所在。在科技园,致导科技的发展并非个例,在园区的支持下,一批科技型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中,天津威努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连续两年获得工控防火墙榜首,站稳了国内工控安全领域龙头。零氪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重症肿瘤医疗大数据及健康管理服务商。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年销售突破5000万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锐创环保、创云融达、天易海洋管道测试等一批企业入选2023年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位于科技园核心位置的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由北京中关村的团队以轻资产模式直接运营。这里是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聚集了300余家科技创新企业,成为了科技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二、牵住“牛鼻子”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北京中关村与140公里外渤海湾畔的滨海小镇的协同合作新机制,让发展故事越说越精彩。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科技园设立的初衷就是利用北京中关村和滨海新区的各自发展优势,形成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模式,积极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场景应用。在机制上,双方共建共管,并由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服务,着力推动科技园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政策上,探索把北京中关村与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园区交叉覆盖,充分将北京创新链与滨海新区的产业链相融合,以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在产业上,将高精尖产业研发优势、高端人才集聚优势与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优势、可开发空间承载优势、海空两港优势和成本优势联合互补;在服务上做好延伸、拓展与优化,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全力向着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的目标进发。
为了解决科技园零工业用地的短板,2023年,科技园启动建设了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与此同时,由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北塘湾科发公司、科芯科技公司三方共同成立了天津中关村产业发展公司,融合中关村与天津经开区开放创新的发展基因,融合国企与民企的资源优势,以28亩M0新型产业用地为示范样板,打造滨海—中关村新质生产力中心,以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满足创新主体在科技园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通过轻重资产结合的方式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沃土,将成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承载新高地。
除此之外,科技园充分借鉴北京中关村科创集成服务经验,强化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赋能,打造了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知识产权风险补偿金等服务体系。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谋划的中关村生态雨林基金也已正式投入运营,用金融“活水”缓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4年,科技园还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中心,进一步推动了中关村集成服务体系资源落地滨海—中关村。
三、握紧“方向盘”动能澎湃向“新”而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才能赢得胜算。目前科技园拥有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北创百联、津京互联3家国家级和6家市级众创空间、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拥有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家法治会客厅等集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全链条服务。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联盟、聘任京津冀人才导师118名。上线入区企业和员工专享小程序——“创享通”,与建行合作打造“创业者港湾”,举办京津冀数字产业发展论坛、首届未来医疗成果转化与合作大会、世界智能大会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发展论坛、首届“智汇滨海”人才节创新创业大赛等人才服务交流活动百余场,发挥平台服务功能、迸发创新激情与活力。
不久前,科技园迎来了一项新挑战——打造滨城科创区核心区,即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创新重要载体平台作用,有效释放北京中关村和滨海新区创新政策叠加优势,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不断蓄积新质生产力澎湃创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滨海—中关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挑战,科技园要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动能方面下功夫,走出一条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发展路径。
为了进一步蓄积向前的创新动能,围绕“3+1”产业体系,未来科技园将聚集打造一批拥有自主创新技术、成长性高、有带动引领作用的科技型企业,围绕新赛道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现有存量空间基本实现全部高效利用,充分发挥政策创新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两至三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科技园将继续深化同北京的合作模式创新,按照计划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将于今年正式启动运营,形成专业化强、应用场景足、承接效能好的创新平台体系。
接下来,科技园还将探索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与北京怀柔科学城、朝阳区等区域合作,推动北京大科研装置及科技金融功能向科技园延伸。同时,积极鼓励天津科技大学、辽宁石化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等打造优质新型研发机构,整合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知识产权风险补偿金等资源,营造创新生态,完善全链条全流程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京津冀更多创新成果通过在科技园转化和产业化。
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壮阔河山。未来,科技园将继续定位协同创新“赋能者”,从深化合作机制、精准产业布局、优化集成服务、深耕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努力,围绕“创新+培育+产业化”发展主线,为科技园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开花提供广袤的发展土壤,高水平规划产品、高质量培育产业、高规格集聚人才、高标准构建创新生态,向着将科技园建设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示范区全面进发。
来源:滨海—中关村科技园